《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方法》由會員分享,可在線閱讀,更多相關《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方法(6頁珍藏版)》請在裝配圖網(wǎng)上搜索。
1、鑒賞四步法
一抓修辭
古詩詞獎賞中的修辭,最多的當算比喻、擬人、用典、對比了。
1.比喻 ??為了表現(xiàn)所詠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,以達到生動形象的目的。
答題格式: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,把什么比作什么,生動形象的表現(xiàn)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。
舉例:山河破碎風飄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(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)運用比喻的修辭,詩人把民族危亡比作“風中絮”,把個人的人生坎坷比作“雨打萍“,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對民族危亡的憂慮及個人身世的感慨。
又如:沉舟側畔千帆過,病樹前頭萬木春。(劉禹錫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)運用比喻的修辭,詩人以“病樹、沉舟“自比,既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積極樂觀
2、的人生態(tài)度,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深刻哲理。
2.用典詩人運用典故,大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愿望,觀點,或起作借古諷今的效果。
舉例:坐觀垂釣者,徒有羨魚情。(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》)詩人運用典故,表達了自己渴望重用,為國建功立業(yè)的愿望。
又如:懷舊空吟聞笛賦,到鄉(xiāng)翻似爛柯人。(劉禹錫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)詩人運用“聞笛賦“、”爛柯人“德的典故,表達了自己既有見到老朋友的欣喜,也有被貶久遠的怨恨。
3.夸張運用夸張的修辭,是為了突出表現(xiàn)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。
舉例:氣蒸云夢澤,波撼岳陽城。(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贈張丞相》)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,“蒸“、“撼”突出表現(xiàn)了洞
3、庭湖霧氣蒸騰,波濤洶涌,聲勢浩大的特點。
又如: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。(杜甫《望岳》)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,一個“割“字,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、遮天蔽日的景象。
再如: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(杜甫《春望》)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,表達了詩人對戰(zhàn)爭的詛咒,同時也由于安史之亂導致的詩人妻離子散,家書的寶貴,對家人的無限思念之情。
如:只恐雙溪舴艋舟,載不動,許多愁。(李清照《武陵春·春晚》)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,化無形為有形,表達了詩人國破家亡,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。
4.擬人詩歌中的擬人修辭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結合,傳達詩人的情感,或觸景生情,或寄情于景,以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。
舉例:感時花濺
4、淚,恨別鳥驚心。(杜甫《春望》)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,融情于景,以“花濺淚”、“鳥驚心”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情感。
又如:荷葉羅裙一色裁,芙蓉向臉兩邊開。亂入池中看不見,聞歌始覺有人來。(王昌齡《采蓮曲?》)請對“芙蓉向臉兩邊開”作點賞析。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,表現(xiàn)了花也有情,朝向采蓮女爭相開放,似與采蓮女爭艷的情景。
二抓關鍵的動詞(即“詩眼”)
一首詩歌中,往往就是幾個字或某一個字最具有表現(xiàn)力,通常把這些字叫做“詩眼”。
動詞的答題格式:某字,生動具體的表現(xiàn)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點。
如:洛陽城里見秋風,欲作家書意萬重。復恐匆匆說不盡,行人臨發(fā)又開封。(張籍《秋思》)賞析“見“字的
5、妙處。一個“見“字,化無形為有形,生動具體的表現(xiàn)了秋風蕭瑟,落葉遍地的凄涼景象,表達了詩人客居他鄉(xiāng)的思鄉(xiāng)之情。
又如 :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。(李煜《相見歡》)“鎖“在本詩中意為”籠罩“,生動的表現(xiàn)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,以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凄涼、憂傷之情。
再如: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貶潮州路八千。欲為圣明除弊事,肯將衰朽惜殘年!
云橫秦嶺家何在?雪擁藍關馬不前。知汝遠來應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邊。(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)請對詩歌中加點的字作點賞析。詩中“朝、夕“從時間上對比,表現(xiàn)了時間之短,”奏“表現(xiàn)詩人憂國情懷,”貶“表現(xiàn)朝廷昏庸。詩人僅僅以四字,兩相對照,表達了詩人對獲罪被貶之快
6、的憂憤。
三抓寫法(表現(xiàn)手法)
表現(xiàn)手法是一個大概念,既包含修辭,也包括表達方式。除此之外,古詩詞常見的表現(xiàn)手法有:托物言志、借史抒懷、借景抒情、融情于景、借事喻理、化靜為動、以動襯靜、虛實相生、想象、聯(lián)想、對比、象征等。
舉例:萬籟此都寂,但余鐘磬音。(常建《題后山寺破產(chǎn)預案》)詩人運用以動襯靜的寫法,表現(xiàn)了禪院的幽深寂靜。
又如: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(李白《渡荊門送別》)詩人運用化靜為動的寫法,用一個“隨”字展現(xiàn)了山勢的變化過程,突出了畫面的空間感;一個“入”字,表現(xiàn)了長江的波濤洶涌,突出了畫面的流動感。
又如: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。(曹操《觀滄?!罚┰娙诉\
7、用夸張的修辭,豐富的想象,描繪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、包含星漢的壯闊場面。表現(xiàn)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一統(tǒng)天下的遠大抱負。
再如: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(晏殊《浣溪沙》)詩人觸景生情,由眼前的春景,引發(fā)對往昔的回憶,抒發(fā)了詩人傷春惜時之感。
再如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)詩人直抒胸臆,表現(xiàn)了詩人以死明志,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和堅貞的民族氣節(jié)。
四抓詩人的情感態(tài)度,抓詩歌中蘊含的道理
“言為心聲“,“詩言志”。詩歌總是作者有感而發(fā)。
有抒發(fā)離愁別恨的閨怨詩(如溫庭筠的《望江南》);有表達報國無門的憂憤的(如辛棄疾的《為陳同膚賦壯詞》);有通過描寫邊塞雄渾奇異風
8、光來表達為國建功、憂國思家的矛盾心里的,如范仲淹的《漁家傲》;有借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來表達自己歸隱后的閑適的(如王維的山水詩,陶淵明孟浩然的田園詩);有借歷史來表達自己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(如杜牧的大部分詠史抒懷詩);也有借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來揭示現(xiàn)實社會的(如張養(yǎng)浩的散曲)等等。
在鑒賞古詩詞時,弄清楚詩歌的題材,要緊扣主題答題作答。
舉例:會當臨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(杜甫《望岳》)詩人希望總會有一天,登上泰山,表現(xiàn)了詩人遠大的抱負和登高望遠的豪邁氣概。
又如: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(張養(yǎng)浩《山坡羊 ?潼關懷古》)運用對比,揭示了在封建社會里,無論朝代的興衰,受苦受難的總是百姓這一社會現(xiàn)實,表現(xiàn)了作者對百姓悲慘命運的深刻同情。
又如: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(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)詩人雖然辭官還鄉(xiāng),但仍心系國家,表現(xiàn)了詩人無私的奉獻精神。
又如:海內(nèi)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(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)這兩句詩暗含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道理,表達了詩人面對朋友寬闊的胸襟。